中國瓷器入門
在歐洲學會燒造瓷器的一千多年前,中國已經能製作精美的「陶瓷」。廣義來說,「陶瓷」包含「陶器」與「瓷器」:未完全緻密燒結者可歸為陶器;而高溫燒成、胎質更緻密者則為瓷器。中國傳統瓷器歷經數百年的演進,辨識時除了參照學術資料,也需結合傳統方法與科技手段。以下整理各時期的重要標誌,供新手收藏者參考。
唐代(618–907)
早期以青瓷與白瓷為主,器形圓渾,多見平底。中後期開始出現帶足器,並以施釉後燒為常見。典型器形含獸形器、多口盌、花瓣口器、三彩,以及繩索紋等。紋飾常見貼花(龍鳳等)、刻劃花、幾何紋、點紋與斜線網紋。越窯青瓷以胎質緊密、釉面潔淨均勻著稱;器內外常見支釘痕。胎色多見黃、黃綠、灰至淺灰等半透明或不透明色。
宋代(北宋 960–1127;南宋 1127–1279)
以龍泉青瓷最為普遍,代表窯口為浙江龍泉縣金村窯。胎可分白胎與黑胎(以白胎常見)。白胎龍泉器常見口沿泛朱紅(火石紅)。北宋多見石灰釉、色澤較深且半透明;南宋以石灰鹼釉為主。
元代(1271–1368)
龍泉體系持續發展,窯口開始大量燒造大型器。裝飾見雲龍、荔枝、牡丹、蓮瓣等刻花與模印貼花、邊飾與幾何紋,亦常見敘事場景。繪畫風格自由奔放,構圖常越界。此期以青花最具代表性,可白地青花,亦見藍地白花(以後者常見;前者多見於大器與花口盤)。高安地區所出器物甚具代表性。相較後世,元青花整體水準更高。
明代(1368–1644)
景德鎮於明初設立御窯廠,成為全國瓷業中心,並大量燒造御用器,器底多見年款。此期創新眾多,如鬥彩與五彩等成為經典風格。晚明因外銷與民用需求增加,生產取向轉為實用器,品質整體下滑,常見灰調釉色與粗糙圈足。
清代(1644–1912)
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為高峰,景德鎮御窯依嚴格配方與制度生產,品質領先同時期其他窯口。青花仍盛行;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在於各色不透明琺瑯彩(粉彩體系)的成熟,帶來更豐富的色階與層次,成為清代瓷器標誌之一。